发布时间:2022-07-31浏览次数:537
中新网7月19日电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8日,针对欧盟反垄断事务主管维斯塔格聘请美国而非欧洲经济学家协助监管大型科技公司一事,法国总统马克龙提出批评,他表示,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不会雇用外国公民担任这样的职务。
资料图:法国总统马克龙。
欧盟反垄断事务主管维斯塔格选择美国经济学家菲奥娜•斯科特•莫顿担任反垄断职务一事,在欧洲引发不小的争议。
路透社称,莫顿将向欧盟委员会提供咨询,帮助其调查大型科技公司,并就执行一系列用于约束科技巨头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规则提供建议。
对于找不到一个来自欧盟国家的人担任这一职务,马克龙非常惊讶,“这意味着欧洲的学术体系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马克龙表示,美国和中国都不会任命外国公民担任这样重要的职务,他认为,这样做与欧洲战略经济的愿景“不相符”。
据法新社介绍,除了在耶鲁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担任教授,以及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政府中任职外,莫顿还曾担任苹果、微软和亚马逊的顾问。马克龙认为,莫顿此前为“许多公司”工作的经历可能导致利益冲突。
据路透社报道,欧洲议会主要政治团体的领导人也对这一事件提出批评。不少法国政界人士上周就已开始提出质疑,认为美国人担任这一职位会产生利益冲突。
马克龙发表上述言论后不久,欧盟反垄断事务主管维斯塔格在欧洲议会就雇佣莫顿一事接受质询。
法新社指出,欧盟眼下正在对管理在线业务的规则进行全面修订,与此同时,美国数字巨头在欧洲发起了激烈的游说活动,以保护其商业模式。
维斯塔格则表示,此前公开招聘信息中就已说明,这一职位向任何国籍人士开放。维斯塔格称,“认为某人的国籍会导致其偏袒来自同一国籍的公司,这种假设很值得怀疑。”她还表示,莫顿“不是说客”“她一直在做咨询工作”。
这一系列风波后,当地时间19日,维斯塔格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已收到菲奥娜•斯科特•莫顿教授的来信,后者决定不再担任这一受到争议的职务,自己接受了她的决定。
中新网运城7月19日电 题:1000天 运城青春加速度
1000天前,山西运城盐湖延续了4600年“挖呀挖呀挖”的传统戛然而止。
2020年9月,“退盐还湖”这个全新的名词出现在人们眼前。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大家逐渐感受到,“追逐绿色”让这座古老城市向前的速度越来越快。
7月19日,由运城市侨联、运城市委网信办、运城市盐湖生态保护与开发中心主办的“海外华文媒体运城盐湖行”活动启动,来自欧、亚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受邀齐聚盐湖,近距离审视这座东方大湖的变迁。
“湖”——被忽视的属性
运城盐湖,面积132平方公里,山西省第一大湖,古籍传说中甚至关联到“黄帝蚩尤大战”,见证了华夏文明的崛起。
但在山西人眼中,盐湖更像一座“矿山”。经过碳14测定,4600年前,先民就在这里用“天日映成法”采盐。
简单的方法、简陋的工具,4000多年间,人们就这样享受着自然的馈赠。河东盐业博物馆馆长尹冰说,当盐湖生态保护开启,需要建立博物馆时,大家才意识到,收集制盐相关的文物是如此之难,因为多年来的生产,不论古代和现代,并不需要什么像样的设备和工具。
盐湖的资源养育了很多人。湖附近的大李村、小李村等村落,村民们很多都是祖籍山东、河南等地,祖上因为灾荒等原因来到这里避难,背靠盐湖,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可是,盐湖的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从开采氯化钠,转向开采芒硝,再到开采硫酸镁,由于难度加大,成本上升,运城盐业感受到来自资源的困扰。南风化工,一个因盐湖而生的上市企业,在经历了1998年前后的辉煌之后,默默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盛夏时节,运城盐湖呈现多彩色调。 武俊杰 摄
最高难度的“平衡”
走近盐湖,视野忽然开阔,中条山的风迎面吹来,狭长的七彩湖水,让此次媒体行的每个媒体人赞叹。
盐池的绝世美景,并非完全自然,而是人们在千百年与盐湖依存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盐湖的围堰系统分成的大小池塘,因为钠、钾等矿物质和盐藻、卤虫等生物的分布,呈现出多种色彩。
文旅是盐湖的下一个目标,独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盐湖“退盐”的底气。
上午10点,华文媒体代表来到22号堤。几十种野生水鸟在距离人们几米远的地方自顾自觅食。在波光、绿色植被映衬下,北侧的城市显得层次分明,富有青春活力。进入盐湖核心区,看着各类标本和卤虫的展示,人们脸上不自觉地洋溢出喜悦的表情。
盐湖的转型发展,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一旁的卤虫养殖池内,采集女工马长荣正在齐腰的水中忙碌,身后的拖网逐渐充实起来。卤虫从孵化到成虫只需要7到10天,采集卤虫很辛苦。盛夏,清晨4点钟就要起床上工,穿着不透气的防水衣,在没有任何遮挡的盐池中劳作,身后的拖网一般要装到50公斤才去分装。马长荣祖籍河南,以前的工作是开采芒硝,“退盐还湖”后,她转行捕捞卤虫,每个月有近万元的收入。
可这种人、湖和谐美景的呈现,需要高难度的平衡。水、风、阳光、微生物,甚至是周边的居民,都包括在内。想要做好盐湖的保护工作,这些都必须考虑周全。
因为盐湖的生态很脆弱,一件小事都会影响到它的未来,这样的例子不少。
1757年,清乾隆年间,七八月运城大雨,盐湖周边的几户村民为了保护自家耕种的田地,私自掘开阻挡洪水的堤堰,造成山洪涌入盐池,泥沙俱下把盐池内称作“产盐之母”的黑河淹没。从此,盐湖表层资源被破坏,原本的采盐方法不能使用,探索新的采盐技术用了将近100年。
盐池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很多人的身份都发生了变化。这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少不了他们的奉献。
曹天义是山西焦煤运城盐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元明粉分公司副经理。他所在单位的名称其实已经“名不符实”。“元明粉”是他们之前生产的化工原料,退盐还湖后早已停产,只不过单位名称还没来得及改。
如今,曹天义的工作是在盐湖里养殖卤虫。卤虫又名丰年虾,是养殖鱼虾蟹的一种高级饲料。化工专业出身的他,几天前还在半夜的大雨中测量降水量。现在,曹天义除了是卤虫养殖的专家,讲起工业遗址、文旅转化等等内容,也是侃侃而谈,非常兴奋。对此,他说:“因为感觉未来很光明。”
采访中,河东盐业博物馆馆长尹冰回忆起盐湖试水文旅项目的旧事。2002年前后,为了试验“人在运城盐湖中,能不能像在死海一样漂浮起来”,专门找来了几个水性好的人。大家严肃地排队下水,犹如走向危险的勇士一般,结果发现,漂在盐湖是非常轻松和惬意的,大家笑了。后续的研发和化验中,专家们发现,盐湖的黑泥有益元素丰富,非常适合养生时,所有人都默默感慨自然的眷顾。
在正确和容易之间选择正确
盐湖的生态保护工作,是又一次思想的解放,是“过去中国、现在中国、未来中国”的概念在盐湖微缩而生动的体现。
盐湖文化发掘保护以及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不容易,但从居民们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一决策的支持。在不久前的一次网络数据统计中显示,运城人很少“吐槽”自己的城市,说明大家的幸福指数相对要高。
2019年底,运城市委、市政府新班子上任,与盐湖生态保护和发展相关的工作开始密集实施,按照“三区三线”管控完善规划、盐池旅游度假区创建、景区设施提升、堤埝除险加固……
2020年山西“五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上日程后,2021年运城市政府与盐湖部分资源持有者山西焦煤签署协议,盐湖周边15家工业企业关停搬迁。
2023年7月,“海外华文媒体运城盐湖行”活动前夕,在盐湖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的会议上,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定位被反复提及。
眼下,很多运城人喜欢自己想象出一幅盐湖的未来蓝图,并当作谈资,互相之间争执讨论,好像自己是总指挥一样。因为盐湖,在当地群众眼中,已被赋予更多意义,且承载着每个人的未来。(完)